大憨关注 |0419

上周开始正式变成一个全天在家工作的人,闲下来,每天有大量的时间阅读和思考。对于我当下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去「找到我真正关注的领域和问题」。就像dahan.io开篇写的那样:“这个 blog 是一个拾碎片的过程。在自我还混沌不清的时刻,用笨办法地把观察、思考和趣味一条条诚实记录下来。” 因为自己的趣味和领域还很模糊,我想回到日更newsletter的方式,每天记录下自己今天看到了一些什么好玩儿的,一点点积累自己关注的问题。把虚的关心变成实体的文字,写下来,再重新观察自己。

很多东西想的时候是模糊不清的,落到纸面上就慢慢清晰起来。

以下是4.19 今天看到的有意思的内容和自己的思考。

找到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用问题牵引着去做后面的活动/研究,用问题牵引着去读书

通过收集自己关注的问题,慢慢构建自己关注的领域

团体工作与成人学习视角下的共学

“沒有人能教別人,也沒有人能教自己,而是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彼此教導”。著有《被压迫者教育学》的著名教育家弗莱雷曾说。而要培养一个富有批判意识的人,需要提问式教育(problem-posing),在对话的情境中共同探究知识。在提问式教育中,传统的“师生关系”被转变了——老师也是学生、学生也是老师。

当然,解放教育学不仅是将人们从传统的师生关系中解放出来,而且还希望我们从生活实际一直链接到社会议题、时代议题上

不同于老师们经常参与的讲座和培训,创设教师共学项目的初衷是希望老师们能够以共同感兴趣的真实问题切入进行探索、对话与行动,强调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学习。教师通过共学在合作、分享中得以精进,主要流程包括但不限于:讨论确定共学主题——背景调研与资料学习——生成行动问题——澄清行动问题——拟定行动计划——行动——评估成效——反思

#找到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切入是第一步

第一步,选择共同关注的领域。
学习社群的第一步是定义社群所要创造和积累知识的领域。

第二步,创造多样化的学习实践。
与学校中刻板单调的学习不一样,真实社会中的学习形式往往是多样化的,一个有效的学习社群要能够为成员提供不同的学习活动:阅读、培训、讨论、实践、反馈、总结……

行动学习—- 解决实际问题
行动学习是一个持续的、高度集中的小组学习过程,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依靠相互帮助解决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从中获得学习。学习的主要来源,是学习者试图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持续的行动,以及对这些行动所进行的反思。显然,这与传统的学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统的学习总是汇集大量认为日后可能会有用的知识和材料。而在行动学习中,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共同解决问题、相互支持和协作,从行动、反思中获得学习。

关于如何找到和收集那个「真实的问题」--------------
1. 反思 回看 看自己自身的问题
2. 积累社群 收集身边人的问题汇总
3. 信息和新闻 积累留意社会中发生的问题 你的生活圈之外的问题

曹斐:去田野,不要生活在二手信息的海洋里|问题青年004

「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邀请来自青年文化、学界、媒体等不同领域的朋友,来聊聊我们的爱与怕。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讨行动的可能性

今天看青年志的播客介绍,才意识到青年志的大部分工作也是:找问题。找青年人现在遇到什么问题,然后找各种专家学者,找各种社会学的理论尝试去解释它。不过第一步首先是,它在寻找一手的问题,在这方面我觉得我可以利用社群的天然优势,收集群体的问题。

曹斐:所以说创造力的匮乏与丰盈,和人们的生存处境有非常强的关系。我其实给不出一个答案,只能鼓励我的学生去田野。因为我的研究生非常少,一年就两三个,然后我就扔他们去田野,而他们也有行动力。比如一个学生对龙虾学院感兴趣,TA就去研究龙虾经济;也有人对鞍钢感兴趣,TA就扎进鞍山,去了解鞍钢的历史。
去田野是一个洗涤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如果丧失了去田野的能力,也就失去了接待陌生人的能力,无法去处理陌生世界的时空。

特别喜欢曹斐的「去田野」,寻找真实的问题有多重要。真的要进入生活里。
青年志在做的事情也是我最近要去做的:发问,是一切改变的开端。

我做了一个中文Newsletter导航

重新订阅了一些中文newsletter,重新去看一些nobody做的newsletter,最打动我的就是看到很多人也不明确自己要做什么,但是是从“个人视角”去开始做:

  • 『MonoGoto』是一个由 Issei 制作的月刊 Newsletter。这里会介绍从我的视角看到的世界,以及关于设计、艺术和文化的推荐信息。
  • On The Ground 路边摊计划》更侧重在地现场和小人物的角度,制作团队会从过去五年《报导者》曾报导过的相关议题出发,前往台湾各地,以小人物的在地视角回应青年听众对社会的提问。首季节目涉及的议题将包括自我认同、死亡、多元性别认同、居住正义等。
  • 新造空间希望着力于关注回归人的艺术和行动。关注个人在复杂环境中,认知、探索、表达、向外拓展的具体实践。关注在社会形态和文化观念急剧变化的时代,个体面对整体趋势、生存困局、主动作出的,有创见性的举动。
 重启「问题集」or 「大憨关注」 
 
 写问题集是帮助我去收集我关心我感兴趣的问题
 在阅读,生活中去带着这种问题意识,“它“是在关注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否跟我相关 

人和时代的关系

今天看很多新闻特稿,发现特稿的操作方式是从现象到问题再到研究背景的过程,一个现象,到后面人和时代的关系,中间要加入很多对经济社会政治的理解。我觉得新闻特稿从现象抽取问题的方式可以作为我最近学习关注问题的一种方式。摘抄一段:

问:你一般是如何来做采访策划的?

林珊珊:举个例子来说吧。在准备做《李开复的中国逻辑》这个稿子的时候,我首先在寻找要表现的主题。因为有关李开复的报道每年都有很多,李开复本身也不是一个感情很复杂的人物,大家所熟知他的东西已经没什么表现空间了。我就会去思考他这样一个在台湾长大,在美国受教育的一个人,他会有的什么样的价值观,他所理解的中国是什么,他又是如何把握中美这些分歧,以及他怎样去适应中国的“规则”,这个过程中这些东西又是如何帮助他去成功的。但是你看他虽然是这么小心谨慎,这么理智的一个人,到最后还是不被一些人喜欢(指打击网络谣言行动中对李开复的批评),所以这又是一个很有戏剧性的故事,于是我便想去表现他的“中国逻辑”在这整个过程中的作用。所以我就开始找在李开复的经历中与他的“中国逻辑”有关的东西:他是怎么形成、加深这一条逻辑,这条逻辑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最后这条逻辑是否被中国所接纳,这都在稿子中都有所体现。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主题策划。

这与人物特写不同,人物特写通过细腻的观察,描写人物的行为等来表现人物性格,这是很好的报道方式。但是我还是觉得这个时代本身比较粗糙,所以我遇到合适的人的时候会想着用人物来表现这个时代的一些好或者不好的东西。这是我在做策划时就会确立个人与时代这样一个根本的点,再去细分一些出来。只不过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时代关系。

问:能分享下《九号院的年轻人》稿子产生的过程吗?

林珊珊:刚拿到这个稿子的时候,我就去拼命看书去补充知识。毕竟这是一个很宏大的命题,想到这个自己也会有微微得紧张感,觉得它的采写会是一个呕心沥血的过程。的确,采访初期面临的难题很多,这么庞大一个机构该去采访谁,能不能采访到,之后又如何把一个个人物串起都是难题。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当时的经济、农业的问题,包括当时的政治主题和背景,这都需要一步步来做。

最初信息量很少,也是边介绍边采访。最初采访的是三农问题研究学者赵树凯。他在当年 也是一个从农村走出的孩子,在 1978 年之前觉得未来没有希望,后来大学毕业进入农研 室后点燃了他在“农村改革”的理想主义,农研室撤消后,他依然在三农问题领域上深耕 下去,是一个带有反思视角进行思考的人。通过受访人不断的介绍,我也在不断地寻找这 些人中能打动我的人,采访开始两个月后,一些东西就渐渐成型了。到了最后我总共采访 了大概 15 个人,收集到差不多足够的素材。 

 组织一个新闻采访稿也是再塑当时经济文化背景的过程 

新闻的选题策划

The Real Story》的选题来源有哪些,节目形式有几种?确定选题的标准是什么?

刘致昕:我们收集选题的方法有四种:《报导者》的编辑台和播客团队对新闻时事的判断;通过 Instagram、邮件获得的听众回馈;最近做的文字报道;向同事们询问得到的反馈。

因为我们的本职还是记者,做播客对我来说就是做新闻,不同的是声音的形式和用不一样的叙事手法创造不一样的连结。我们把关新闻选题的关键有三点:

一是“why now?”,即“为什么是现在?”。对新闻媒体来说最重要的永远是时间点,现在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像台湾的藻礁议题、泰国的学运,都是很有新闻性的议题,当下我们需要用声音来呈现这些议题;

二是“why everyone?”,即“为什么跟每个人有关?”。世界上的题目太多,我们不可能每一个都做。对于一个靠大家捐款运营的公共媒体,我们希望创造出更多的公共价值,所以我们要判断这个选题跟每个人的关联性有多强,或者我们有没有办法从议题中找到一个跟最多人相关的视角或者联结来呈现它解答它。例如我们在关注流浪动物,或是同志游行、跨性别、政治受难者家属等各式各样的议题时,都会选定跟大众最有关的连结点,最后抛出一个对每一个人都有价值的结论,试图跟更多人对话;

三是“why us?”,即“为什么是我们来做这个选题?”。因为很多选题众多人都做过了,或者是同一时间有很多人都在做,那么我们去做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可以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东西吗,如果可以,我们就去表达出我们独特的价值。

、《The Real Story》的节目形式一共有六种:总编辑或记者分享调查报道幕后;走入现场采访的声音纪录片;与专家或事件当事人的议题对谈;议题延伸出的听众故事;当事人的第一人称自述;以及听众提问、记者回答。

 选题是在寻找跟大家相关的问题,每次新闻选题也是在找那个“问题”
而写新闻稿是从 一手信息延展到后面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你日常的订阅里,哪里可以获取信息?对信息的再次筛选

所以我们或许可以简单粗暴地说,如果你想感受氛围,那么就去刷社交媒体;如果你想获取信息,那就订阅newsletter;如果你想和人讨论,那么……好像除了面对面、电话/视频或者一来一回地长篇通信之外,还没有特别适合的工具。

带着这个意识去看看自己每天吸收的信息和渠道

读小说-了解人性

林珊珊:我觉得多读小说很有用,它能帮助我们了解人性以及生活中的很多东西。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就对人的心理描写的很深刻,很多我们平时忽视的生活经验,在他们笔下就会得到很有意义的体现,这对记者来说很重要。你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稿子来传播价值观,或是采访看起来和自己很不一样的人,尝试去了解他理解他。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意是信息如何落地成行动

从最早柳井先生委托我参与全球战略相关项目开始到现在,我们都维持着每周沟通一次的频率。

D:你和柳井正社长一周聊一次?这么频繁的沟通,都在聊什么呢?

S:聊很多……可以说有点像“杂谈”。谈世界局势,像美国总统选举情况、中东局势……也谈疫情、政治经济生活等,总之我们会聊一些日本啊全球啊最近发生的事情。针对这些,优衣库可以展开什么对策,我们会就此一直讨论。比如我们之前聊到,日本要开奥运会了,是不是要再开些大的旗舰店,后来我们就决定同时开 3 间,从聊天变成了聊项目。横滨优衣库公园项目就是这么从杂谈中谈出来的。我们也会谈到 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可持续发展目标),围绕可持续发展该怎么做、企业可以为社会做一些什么等等。

D:很少人有这样的机会与品牌方深谈,你好像也跟乐天保持着这种持续沟通的关系。

S:确实,这应该是我比较特别的做法。我会在项目开始前就跟品牌方沟通,这种与对方 top 级的一对一“杂谈”非常重要,对方是否可以参与?之后这种做法才持续下去。不过后来,品牌方也会很感谢这种沟通方式,虽然很少有创意指导会跟对方老板这样沟通。如果我们不一起讨论这些国际形势或者社会问题,有可能在一些指导方向上产生偏离。比方针对社会问题,企业在哪些领域可以做出自己的社会贡献?做贡献有很多种方法,没有正确答案,如果大家不一起讨论,很可能最终产生偏差。杂谈就是为了考虑问题的意识不发生偏离存在的。之后就不是杂谈,而是真正的经营战略会议了。

杂谈是对社会经济广泛的理解,对这些敏感才可能建立创意
本质还是要理解自己周围正在发生什么,回归“收集问题”的主线

读书不是口号,是行动的开始

想用这个回应:1)用真实问题去牵引自己读书,思考 2)思考完回到行动,真实的介入

最后,【大憨关注】是一个新栏目,想每天睡前记录今天看到的信息,思考它们如何与自己相关,而又如何导向行动。坚持做,让模糊的东西一点点清晰起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