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对谈 ②丨出门打猎

「對話練習」是由大憨撰写的一份身边人「工作状态」的田野手记,这是朋友们的状态存档,是我个人状态存放的地方。观察到身边人工作方式的转变,期待自己能捕捉记录点什么来“肉身归档”。更重要是,把写作一份笔记作为连接朋友的一个途径。

# 一个问题:一个人怎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my quesiton

节前埃贡来家里借住几天,我们有机会 catch up 一下彼此的生活。最开始在不熟书展上认识她时,她在卖自己画的「埃贡周报」,用画笔记录她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两年她越发确认画画可以养活自己,是「工作」更是自我表达。她的画风诡奇别出一格,带有立体和抽象风格,被评价有点毕加索的意思。事实上,埃贡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科班绘画训练,高中辍学后她上的是社会大学:十六七岁去拉萨了三年学过唐卡、学过皮具、做过面包,修过摩托车,后面在大理开始自学画画。按照世俗标准她起点不高,五线小村子出身,没有读过大学,教育资源和经济资源都不多,但她给自己定下目标:去法国开自己的画展。我最开始惊讶是,她怎么敢?更好奇的是,她怎么「确认」自己要走的路?我们还聊起一个共同朋友:“他出过国,读过很多书,共情能力很强…却依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这确实是个问题,是什么让一个人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

# 一次对话:经历是土壤,在经历中确认

raw material

最开始的人並不是一直待在一个空间里,

他们都为了生活去打猎奔波。

憨:比如说一个东西它还没有成型的时候,在酝酿的时候它一直还没有成型。你会比较着急和焦虑吗?我焦虑的时候就会想东想西,就没有办法 focus 在上面。

埃:你去散步吧。对,散步是一个非常治愈的过程。焦虑的时候你不妨也去散散步,就不要待在一个空间里面。

憨:为什么待在一个空间会有这么大问题?我原来就觉得我每天待在家里面对四面墙我都很难,我要出去见到人才行。

埃:因为你在家这就像待在另一个次元里面,就跟大家脱节的。就如果你一个人一直闷在家里面,你想做东西,你去网上找或者看书,这些东西它少了一个就是真正去贴近生活的东西,就少了一种真实。我挺喜欢去跟别人聊天,然后就听他讲的东西,他可能讲到那个东西,然后可能是我没有接触过或者是是我感兴趣的。那那么他就点起了我一个要做这个东西的欲望。还是得去接触生活。自然界这么大,有太多东西可以去写啊画啊,但是为什么现在的人都做不出什么东西呢?嗯,就是因为他们这种逃避生活嘛,不去面对,现在的人就是逃避啊。刷抖音啊成为日常啊,就不出门宅家就觉得这种很时尚。但我觉得最开始的人并不是一直待在一个空间里面,他们都是去为了生活去打猎奔波,就可能也是现在的便利导致大家的像丧尸一样

就是因为他们逃避生活嘛,

关上了自己的门,

我不要不要不要。

憨:那你在家画报纸你会没有办法融入生活吗?或者是它是一个开放和关闭的一个过程,你先出去打猎,然后回来画报纸一个两面的过程?

埃:对,就像你说的我先出去打猎,打完回来然后我要去清除它的皮,然后把肉切好,然后给自己做一个饭,这个饭就是我的作品。做完以后我就会很享受。嗯,就是这种感觉,然后就开始下一轮打猎这样。对,嗯,然后每一期每一些猎物不一样。

憨:你说猎物是可能你这段时间生活经历的事情,

埃:对,就有可能换一个地方,比如去到另一个公园,然后我可能看到另一种猎物,然后我就开始去拿我的画笔工具开始去打猎。 有一次去找资料看到有美国23岁的一个女生,骑摩托车去摩旅,她是就是就世界上第一个女性完成了这个这个超级长的一条长线的女性,我觉得的话还差哭了,我就觉得他一路上的经历后面就做什么他都会成功的,因为这是别人没有的东西,或者如果他去做一个品牌,那么他走这么远的路将会成为他背后的故事,支撑他品牌的故事

憨:人的经历是土壤。

埃:对,因为你只有走更远的地方,接触到更多人才能就做出更好的东西啊。对,如果你你你每天都上就坐地铁上下班,虽然你也能接触,但是你接触的面非常的单一。我们最开始的时候不是这样子,你就跟之前的人类比对呀,整个自然都可以是我们的,而不是我们只有两条地铁的选择。城市2点一线啊,它不会让人的心这样打开,它只会越收越紧,然后就生病了。对,其实很多人都是关上了自己的门,我不要不要不要。所以城市就是关上了门啊。就很多我不要了,而且越快越好,就没有中间那个过程。

只要那个结果,

就把过程压扁了,

但是是过程带来新鲜的感受啊。

憨:那你会不会担心你有一天不往新疆、拉萨走,就是要安定下来没有新鲜感了。

埃:但安定的时候你可以去外面走走啊。嗯,对,就是一定要去跟生活接触点就是连接起来,但是才可能得到一些东西。哪怕你今天跟朋友去看一个电影,跟在家看电影是不一样的。就是你要可能要坐什么交通工具,然后走到了一个街上,然后走进去,然后去看电影,然后出来。然后就会在电影院门口可能聊这个电影怎么样怎么样,然后再怎样坐车回家那种。那是不一样的。那如果你在家看的话,那就是打开电视,看了,没了。

憨:就是我觉得就这种现象还是在家他就把东西压扁了,就是只有这个和结果,没有过程。但反而是中间那个过程它会让你有新的感受。埃:就是这个意思。对。过程很棒。所以为什么在家时间会改这么快?一下子就哦天黑了就感觉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如果你去外面去逛一天,你就会有那种「过程」,然后今天就会很长。 这种感觉就像你说的,在家的时间他是那种线性的(一条直线),被快进的,就是它都是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外面就是这样这样(波浪起伏)。对,我不想时间是这样的(一条直线),我想它是这样的(上下起伏)

在经历中感受,

在感受中确认自己的路。

憨:那你觉得你之前就到处走,它是一种盲目的寻找吗?

埃:最开始就像你在大海里捞根针一样。就是你可能捞到一条我不想吃的鱼,但是因为那天你只能捞到这条,你又不得不吃,那你就只能把它剁了吃了,但是你吃的感觉并不好受,然后你看到那个鱼你也不想再去捞它了,所以还是去尝试以后才知道,那我就重新会给自己定义我想要捞的什么东西。

憨:这个是一个慢慢的清楚的过程吗?

埃:对,慢慢清楚的。你可以慢慢思考,甚至你可以过一两年再回头来思考,或者是边做边思考。对对,反正现在我们所讲的这些东西,如果你记忆的深刻的话,他一直记在你的心里面,就当是一个问题。当你需要它,或者说当你已经以某种行动去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也许有一天你就会感悟到,哦,原来是这样的。也许也有不一样的,对,都不知道,就只有你自己自己心里清楚。

憨:那我们刚才说起x的状态,我就会在想到底是什么导向一个人知道他是需要做些什么?他有各种条件都很好,但是还是不能知道自己要什么。

埃:我认识那些比较对自己定位清晰的人,他们都有过一个很相同的经历:走过很多很多的路。当然你足够远的路,说明你有体验过某些别人体验不到的东西。就是当你经历足够多的东西的时候,你就可以坚定的确认它。你可以先把这个问题记下来,然后当你采访完第十个人的时候,你再回头来想一想这个问题,就是从每一个人每个人谈的那些东西里面,然后你你去找他们的相同点。嗯,对,然后你再做对比较,然后你发现其实那种相同点就是就是你想的那个东西。然后你甚至可以研究为什么我我对他们感兴趣?对。嗯。可能他们身上就有某种东西吸引你。

憨:在经历中感受,在感受中确认。

埃贡:对。

# 一份田野手记:工作是否创造「接触」的过程?

field notes

最近一直在想的是「接触」和「过程」。

人是受刺激感受的动物。增加刺激,增加经验和过程,人才会思考,丰富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感受。一份工作为什么会让人感到乏味、重复、不满足?我反思在办公室的工作是否有提供新鲜的「接触」、感受和确认的过程?,如果说原始人的生活状态是上下起伏到处经历的“〰️〰️”,那重复的工作更像是一条“———”,它是被压扁的「接触受限」,把人在重复中封闭起来。

前两天看《写母亲》里一个美甲女工的自述:“以前在工厂里上班,就如同身在牢笼里,没有交流,信息闭塞,不太敢想象自己的未来。做美容则会不一样,它属于服务行业,要跟人打交道,而不是跟机器打交道。跟人打交道是有感情的,你跟他聊天,就会看到不同的人的生活和思想,慢慢地也会又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行里,就算是一天忙到晚,也不是那种一条直线的感觉,有时会让你稍微有一些想象力。“ 哪怕是女工,在不同行业的环境,也会有“———”和“〰️〰️”的区别。

另一个我在思考的问题是,如果困住办公室是「接触受限」,那不工作以后我就打开了生活中的「触点」吗?在家阅读写作,去图书馆看书都是独处和关闭干扰的,并没有和身边人互动。我的现状是:出门变少以后,连洗头都变少了。与生活的触点从何而来?那个拉着你出门强迫你跟这个世界交往的东西是什么?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生物要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演变。他的每一步演变,都要和他的界限外的其他媒介互动,发生关联。所以,有必要跨过那个界限,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接触。

最近还看了一本《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学校如何帮助中产学生成为精英的?答案提供精英的“接触过程”,提供在精英空间里度过的时间:从与谁在一个鸡尾酒会交谈到你可以坐在哪张沙发上,这种在不同等级中周旋是一种互动和身体上的技能。比如新生菜鸟第一堂课是在高高的“哈利·波特大厅”里和其他100多名新生和教员一起着正装吃晚饭。第一堂课是一个信息:如何怎么做最基本的事?如何与长辈坐在一起,如何自如地穿着西装和礼服,如何闲聊?如何在各种关系间周旋是一种具身化的交际知识,具身化的意思是:经历随人。我们在世上度过的时间会印刻在自己的身体上。特权的标记、是一种在「接触」中形成的印记。


「工作的对谈」是由大憨撰写的一份对话笔记,一份身边人「工作状态」的田野手记。如果这些对话文本也让你共鸣,来给大憨回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