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如何做自己的newsletter(持续更新)

发现笔记本上已经有了3页关于如何做newsletter的内容,可以搬到博客上了。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做newsletter是连接朋友,理解自己,走向生活的途径。

|跳跃的编织

从一个很小的点开始,但是背后应该是一张很大的网:

我做研究其实会很喜欢从一个小的点开始,但是其实它背后应该是一支一张很大的网,你会发现你这个小点最后切到的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网,你这个点就是它中间一个非常非常小的一个例子。这也是要求你有具备信息储备。比如我最近在读的是咖啡机里的秘密,其实它是一个小的切角,他从咖啡就自动咖啡机收集人的信息开始去研究,就是去讨论人的隐私问题。(参考杂志讨论/研究一个问题的方法,发散一个小切口的背景)

我觉得其实做人文研究其实没有太没有特别特别多的研究方法,就其实还是做一个信息整理的事。信息整理的核心就是先建立自己的一个首先要有信息,然后才能开始去整理它。

自己心里有底,你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背景去讨论这个事情:

比如练习写书评,去尝试去理解作者的用意。你去理解这个作者的用意,其实你不能单单靠他写的这本书,你要去了解作者他本身整个状态,或者他写这个书他当时的一个背景,或者他的目的是什么?他是因为什么去写这本书,这个你都要去了解;跟那些企业家搞企业的聊的时候你问一个问题,他就回答,你就会去想他为什么这么回答你;包括其实你去了解一个市场行为,其实你仅仅从表面看其实不对的,应该是去看背后的那套逻辑,比如说为什么在那个时段一些画突然间价格可以飙升到那么高,然后它背后的一些复杂的原因是需要去了解的,这样才不至于变成很浅的一个它的价格的趋势或者什么。

比如苏轼他写他的书法,他并不是为了写一个书法,他是为了写诗。但是同时他能达到他写的字,这个时候你对这个事情的理解维度就不太一样了。我不仅仅把它理解成一种艺术创作,那这个东西就需要你去了解那一段的历史,所以就还是把这个创作放在了一个大背景看,你还能看出结构

小-大-小大逻辑(一个小切口如何串联这么多历史?):

等于先从小的然后开始看很大,然后你慢慢聚焦的又收回来,你去聚焦一些小的东西,就更深入的去了解它。我不觉得我我我不觉得这种人文社科有多么的花哨的工作方法,我一直觉得就是首先就是信息量要足够多。嗯,然后就是从小到大,从大到小这样子去,就是你像一个镜头一样。

从小到大那个是比如说我先从一个起点开始去看很多,然后又从看很多中筛选吗?

对对。嗯,因为你从一个点开始你会发现有无数东西跟他是有关联的,陆陆续续从里面去看,你先看足够多,然后你看到足够多之后,慢慢你就梳理你最感兴趣的枝落,你把其他的都砍掉,然后你再收回来。嗯,就是它会引导你走向很大的世界,然后你再慢慢在这个大世界里面去明确自己要走就是要通往的方向。

|深度来自对一个问题充分的表述

① 对一个问题的持续关注/重复/长时间的关注

②对背景context的探索

怎样形成一个充分的叙述,不只是给你一个结果。

杂志专题比一篇公众号深入,书的框架比杂志专题深入,这就是它提供了背景的叙述)

1)历史的视角:各类事物最后归到人类生活的历史,艺术只是人类生活很小的一部分
2)跨学科的视角:学科分的很细以后对问题的理解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偏激的,跨学科了解越多,你会自然发现其中的关联

|如何处理这么多信息: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

我们先会建立一个框架,我的框架我觉得还是跟历史有关。因为是学艺术史,你会发现其实最后你要学的是人类的历史。社会学什么也是要学好历史,就是你也是要去了解那个历史,就是人类学的历史啊,就是人类的历史。

历史它是有一个枝干的,然后后面长出来的东西它只是挂在上面的叶子

我首先把一个我自己对这个东西的一个基本认知我把它确定下来。比如说像对媒介的理解啊什么我可能就是媒介即信息这个事情对我来说就非常落定了。嗯,所以我很多事情都会围绕他去想,所以新的信息进来的时候,我其实会有一个参考系,然后去评估这个信息对我来说有没有价值,或者说它它的不同点在哪里,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新的东西。还是纯粹玩一个概念或者换一套修辞。这是不是一片可以新挂上去的叶子?

己那个框架建立起来之后,我发现所有的东西你都可以把它安放在某一个位置。你可以先搞一本通史看看,先大概了解一下,嗯,这个是怎么一步步人类分工是如何变化成现在这种工作的状态的。比如我可能会去先了解一下。近几十年以来,因为你做的是大厂嘛,所以你可能关注会大厂,就是我可能会去看一下这种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包括这种互联网技术等

历史里面会提供很多一种结构的呈现方式,我个人是先从那个地方去了解他们是如何相互作用,如何相互牵制,如何相互影响。

|建立newsletter的框架

所以你自己如果想做的话,我真的觉得你需要多花一点时间把你的架子搭起来。可能前面这两个星期你都不用做别的,你就先把你的架子搭起来想想到底要做什么

你首先至少要有一个基础的架子,你后边就给他做一些微调啊,或者做一些增补啊,什么都ok,但是你前提是你首先有一个基础的架子。就像做一个杂志,我先明确我要做什么风格的杂志,这个大概要有几个栏目,要有多少页,我后面再说,我我要分我要增栏目,我要减栏目什么,那个都是在那个结构里面去调的。

|个人经历出发 vs 知识框架出发

感受和感兴趣的区别:一个是从经验出发,一个从书本出发。

感受他有独一性,如果你什么东西让你印象深刻,然后你把它表达出来,然后可能如果某些人经历的就会有连接,对跟大众的一个连接,如果那个人也有那种感受的话,你们有频率有些频率就会接起来,但是你跟别人说你感兴趣的话,那个人也说他感兴趣,但是感兴趣以后就没了,因为它没有发生什么

他没有就是说从真实的东西里面去发现它,他只是从我对这个东西感兴趣,然后我就开始去找他的资料,但是他没有从他自己的体验中,

从知识框架出发,我们所有的水得到的点都只是大海里面的一坨水,太小了,它太广了。但是感受是有独一性的。

|在生活中打猎:如何增加经历和感受?

增加生活的触点

觉得大部分东西其实都是在走的过程中去寻找出来的,而不是一直坐在这里,坐在这里想啊想啊,想想也想不出个你是不是对,就是一定要去跟生活接触点就是连接起来,但是才可能得到一些东西。

哪怕你今天跟朋友去看一个电影,跟在家看电影是不一样的。就是你要可能要坐什么交通工具,然后走到了一个街上,然后走进去,然后去看电影,然后出来。然后就会在电影院门口可能聊这个电影怎么样怎么样,然后再怎样坐车回家那种。那是不一样的。那如果你在家看的话,那就是打开,看了,没了。在家他就把东西压扁了,就是只有这个和结果,没有过程。家就给你压缩的时间,嗯,而且是快进的过,就是时间是线性的(一条直线),就是它都是没有什么变化,所以他他这样,但是外面就是这样这样(波浪起伏)

如何增加经历?想要的东西就先去创造一个大概,让不确定性自然发生。那你每天出门也是一个大概啊,散步也是一个大概,你就选择出门 跟人接触 融入生活 。你选择增加生活的触点 自然会有事情发生。

多聊聊吧,多去体验体验,这些都是一个时间积累的过程,不可能现在跟我聊天马上就知道你要做什么。它是积累一种感受,一种体验的感受,就是这个感受是我不停的确认的

|关于排版

排版最重要是创造呼吸。变换呼吸的形式:空格/大字符/英文

参考杂志排版,不要参考公众号,参考古老的/经典的elegant的东西

老的东西是各种变种的源头,不要只是套用公众号 的东西

|你的定位是什么?在做中确认吧。

就你既然都明确的自己定位,那你就把定位的事情先做好。定位就是你要做什么?一个更严肃一点问题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就是当你经历足够多的东西的时候,你就可以坚定的确认它。你可以就是呃你可以先把这个问题记下来,然后当你采访完第十个人的时候,你再回头来想一想这个问题,就是从每一个人每个人谈的那些东西里面,然后你你去找他们的相同点。嗯,对,然后你再做对比较,然后你发现其实那种相同点就是就是你就是你想的那个东西。你甚至可以研究为什么我我对他们感兴趣?

如果你要做这件事情,那那你就尽可能的去把时间用在这个事情上面,就像我做东西一样,我我也会抛开那种不好意思我现在没有时间,然后我要我要做的事情。而且你做这个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因为他开始在倒计时了,就你每天就是一个阶段,下个阶段你有新的事情要做。比如说到了今年的9月你要去上学了,那你就不可能再有时间做这个了。一定要去就要对好好分配我的时间跟精力。对哦,你不能再停下来就徘徊了,你要跑起来,对,时间不多了,嗯,很快的,一眨眼就到夏天了。

你一开始不定义好自己的定位的话,那你以后越做越乱。

刚开始你不需要表达太多,因为刚开始你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次要的,就当你就一直表达,一直表达一直做,你就知道什么重要,什么次要的。对,不可能一开始就做的很清晰,很有条理。。很珍贵的这些东西。你要懂得如何利用它。嗯,不是,就做了一些东西就扔了,那样很可惜的,就是你这么辛苦来收集得到的,花了说了那么多的精力跟时间,你要好好的让它有价值。

真的先做一。一是最重要的,它是一个开头,就你敢做一了你就敢做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