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7|重建对话的精神

越发认识到“对话”是好奇心俱乐部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最早开始做就是因为记录跟朋友们的对话,而后来做的每次活动都以创造平等的对话为前提。刚好最近又重读《把自己作为方法》,许知远开篇序就叫:“重建对话的精神”,很适合拿来做这次的标题。

上周六去见了一群新朋友,他们想做一个小书吧/酒吧,租了一个1800每月的偏远小店,实践他们想做的事儿。跟其中一个人聊天,他说他们这里创造的对话空间是给普通人的,我不要膜拜大V,,我也不是要听成功经验,我不信你这一套。我只是个普通人,我在这里起个头,和其他普通人有一些真诚的交流。他还说起他小时候读书的时候特别反权威,老师说的从来不会默认是对的,所以他现在也不会做什么大v分享。他这种真诚平等交流的想法很是打动我,跟我最早在俱乐部开篇写的那段很像,我差点忘了我的出发点也是这个:

“一个朋友说,我们可不都是生活的小垃圾,被现实碾压揉搓。没有谁比谁懂得更多,也无谓正确的思考供他人消费。可贵的是身边还有朋友对生活的基本问题进行发问和回答,记录下自己诚挚的思考这种自省和深入的日常对话,是我自己特别喜欢的。我们会去关注名人访谈,听大V的成功经验,但身边普通人的内心思考却鲜有人记录。相似的生活背景下的人坦诚面对自己,自省的观照,思考自己作出的选择和面临的困境,还有面对困境的行动。我享受与身边朋友们真正连结起来双向交流和碰撞的时刻,翻这些对话常给我勇气。对我而言,这是最好的同辈教育。”

回到具体关于对话的方法,我觉得单读和十三邀都做的不错准备回头研究下,这里先单独梳理下这次项飚给的很多可操作性的方法,接下来在访谈和活动中都可以应用:

关于创造对话的方法

  1. 带入你的个人经验,否则其他东西都是飘着的。理解世界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谈大的问题,但是从混乱的个体经验和感受出发
  2. 不需要理论框架和参考资料,直接从生活经验中抽出历史认识。
  3. 放弃抽象、普遍的概念。放弃概念性的框架,尊重聊天原本的预感和流向,很多问题都是临时提出,随着周围环境和所见事物而变化,
  4. 展示自我不是目的,谈话的初衷,就不在于述说自己,而在于理解我之外的真实世界。
  5. 但一个参与者不得不首先把自我交出来,又在共同的探索中得以放下自我的过程,自我是一个可以检验的命题:如何把我自己的工作和更大的考虑联系起来?知识如何更有效地介入社会?
  6. “怎么样回到实践?从哪里回到实践? ” 那些从书本上学到的概念、范畴、理论、教条、框架,要怎样回到当下的实践中?明晰、独特的问题意识;批判性分析、解读材料的方法……对今天的我,有什么“用”?与日常生活、社会工作的联系在哪里?
  7. 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社会的大环境是什么?把他在这个社会的位置讲清楚,把它放所处的关系讲清楚,所处的小世界描述清楚。要真的懂你,聊一聊是不够的,因为我不知道你从哪里来的这些感觉,所以一定要知道你的世界。从了解开始,才能真正的理解。
  8. 深刻不只是对这个问题的见解,关键是你这个见解和其他见解的关系。深刻是多重的主体间性,和对象之间,和其他人,和权利的关系,也是一个网状的知识结构。
  9. 把个人的经历问题化,怎样从经历到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你说某个东西好玩,什么叫好玩?那个比这个深刻,究竟怎么理解这个深刻性?只有不断问题化,才能深化下去。

另外,最近想好好研究下对话体。想读喜欢的人的书信集/采访录,基本可以拓印下来这些人的隐性思考过程,挖掘他们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