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研究一个新问题:为什么追求「日常」的新?

上周跟两个社会学背景的群友录了一期播客,也激发了我想重新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一些现象背后原因的冲动。问她两,有什么社会学入门书籍推荐吗?回曰: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社会学入门,一般就是有啥问题了就直接看reference… 我不甘心,想建立自己的知识理论框架,也开始找一些社会学大部头书开始啃。阿坤教育我,你这跟以应试教育的方法去逼自己看书的方法有啥区别。你要以话题和自己的兴趣驱动去研究问题,而不是为了研究社会学而研究社会学。看一本書不是看结论,更多是看它推导的过程。

这周我采用了一个新思路,最近加入的青年志社群每周发所谓的“趋势”,其实就是观察到年轻人的一些新气象。我想尝试自己动手,分析「趋势」的原因,以此来理解和寻找理论。同时准备了一个新工具,买一本活页夹:每页页头写上观察到的一个现象,下面是从各种书里找原因,用看的理论去帮自己解惑。

说回到最近的趋势现象,频频看到「日常复魅」这个点。举例:

①:三亚海棠湾后海村,是一个常住人口不到3000人的小村子,驻扎着全国约40%的冲浪俱乐部。从最早的民宿,到后来的冲浪俱乐部,冲浪人通过冲浪教练费、冲浪器材租赁以及防晒霜售卖等方式实现盈利。同时鼓励义工来体验生活,每天工作4小时换取食宿,剩下时间都可来冲浪。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助推了后海村冲浪文化的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冲浪者们又不断的吸引自己的朋友前来,大家因为共同的冲浪的爱好在这里形成了一种大家庭的氛围。这里既有原汁原味的乡土生活气息,又有海洋运动文化氛围的村落生态,至今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不断吸引更多年轻人到来。
②:继食品有机和天然风潮之后,自然酒(葡萄酒)也开始流行了。它和自然饮食的逻辑类似:尽量减少工业方法和既定标准对酒的干预,在酿造时尽量做到尊重原料本身。例如不为了达到丹宁的标准,而刻意增加萃取;针对特定的葡萄选择适合的天然酵母,而非和其他大厂用一样的;人工采摘葡萄等。这样做的结果是,酒的味道不会像大牌酒一样稳定,但会更有酿酒区域、甚至酿酒者本人的个性。自然酒并非创新,而是回归、“复古”前工业时代的酿酒方式。酒类生活方式播客《杯弓舍影》称之为”酒圈的人文主义“:对工业酿造酒的反思,指引酿酒和品酒者对酒的新研究;带来审美标准多样化,颠覆单一权威,呼唤个人审美标准。

年轻人追求在日常里的独特体验,不是要好的标准的,而是要特别的。不要大牌酒那样的稳定,而是要手工的味道参差不齐带有个人特色的。不要去商业冲浪,而是和朋友们一起一边冲浪一边打工换宿。这几个点都和我最近读的《独异性社会》里提到的几个现象很一致,刚好以此为契机整理下这几个理论:①追求非理性 ②情感的高度重要性 ③日常赋值。

一,为什么开始追求非理性?

曾经社会的理性化逻辑是为了应对「短缺」和「无序」这两个问题。 我们爸妈那代要大力生产、要解决在自然面前的短缺问题时,理性和效率优先。那时候从事某种活动不是为了活动本身,而是作为实现另一目的的手段。可是当今社会,社会资源不再短缺,而是过剩,人不再以工具性目的去做事,而是为了自我,回到自我去关注人和事的关系。理性化强调标准化,回答「怎么办」的问题。而文化化强调情感,应对社会的意义和动机问题,回答「为什么」。文化是非理性的、非生产的,是与必要之事拉开距离。只要效率和秩序的问题一和缓,意义和动机问题就会走上前台。

从追求理性到反对理性,从短缺到过剩,从启蒙运动到浪漫主义运动,历史就是一个循环。当今独异化生活方式极大受浪漫主义的文化传统。「自我」这个词就是那时提出来的。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发源于欧洲的一场艺术、文学、音乐和思想运动,它的特点是强调情感和个人主义。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工业革命、启蒙时代的贵族社会和政治规范以及自然界的科学合理化的反抗。这场运动强调强烈的情感是审美经验的真实来源,根据以赛亚·柏林的说法,浪漫主义体现了“一种新的躁动不安的精神,暴力地冲破旧的局促形式,紧张地关注着不断变化的内在意识状态,渴望着无限和不确定的,永恒的运动和变化,努力返回被遗忘的生活之源,对个人和集体的自我主张充满热情,为表达对无法实现的目标的无法实现的渴望而进行的搜寻”。

二,情感的高度重要性

在当代什么是好的有价值标准也变了。跟着非理性一样,批量生产有质量保证的东西不一定好,这个赋值的逻辑变成:在情感上打动人的东西是好的。只有当一件事具有感性力量的时候,才算是不同寻常的。晚现代社会在某种意义上是感性社会,各个构件都高度感性,主体渴望在情感上被打动,也渴望在情感上打动别人,这样它自己才能被看成是有吸引力的,有一种「真」。这种情感上的打动包含叙事/伦理/审美等方面的打动。

这种追求「独一无二」与「真」的理想同样是起源于浪漫主义。「真」是人工的反面,被当做真正的将来加以推崇和感受。像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背后仍是实体的自复杂性、厚度和特殊性。

三,日常赋值。

日常赋值同样是浪漫主义的一种尝试,所有平庸的都可能变成神圣的。人们努力将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的内容进行文化化,将之变成强意义上的「宝贵」之物。我之所以是我,以及我确定想要的,都体现在我的日常活动中。在微观层面进行不断的文化化和独异化,人们努力安排日常生活,让它不再是那种出于工具性原因或只是为了墨守社会成规而进行的活动那个,而是出于内在价值才显得值得追求。这是把生活当成文化来过,将生活本真化的一项事业。将日常活动变成叙事,成为创造性设计的对象。

另一方面将实现自我的日常展示在社会观众面前,希望被认可为魅力人生。不仅在与自我的关系中需要实现自我,需要真,而且在别人面前,他也需要展示自我和真。创意的生活不单单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要,更与外部导向(社会地位和关注度)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入世」的实现自我: 对体验和感受的寻求并不退回内心,也不反对社会,而是通过与社会的交往来实现的。

晚现代新中产的生活方式就这样结合了浪漫主义和市民性:我不只是要实现自我,我要成功的实现自我

暂时想到这么多,以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