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关于民主性讨论和大V分享的两种机制

周末做工作坊的时候又重新和大家探讨了一下关于讨论和分享的机制问题。今天我在看线上版连线 – WELL社区的故事,发现有一些历史的相似性,值得再记录一下。

我们聊到比起请大 V 分享跟他人不相干的个人经历,我更好奇让每个人可以去观照自身的话题,每个人由经历的不同带来的不同视角的互相激发。Aki 说,你这个算是民主性讨论,就是鼓励每个人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其实民主性讨论对参与者要求很高,也更注定是一个小圈子。想要民主和平等交流的前提是,参与者思考能力势均力敌,有声可发。比起大部分ted talk类型只听大 V 讲话自己只用扮演听众的被动角色,主动分享对自省和表达能力要求更高。昨天我在想,我的受众既不是大V,也不是毫无自我意识的芸芸众生,更像是中上层一小搓知识背景较好的,有自我反思意识,有分享或创作习惯的群体。这群人是被某些事情筛选过的,想起了最近投资界搞得闭门讨论会。 这个闭门会带来的 peer education 的圈子的价值,是我之前没有意识到要去强调的。

另外昨天谈到民主性讨论对主持讨论者要求很高,如何建立跨领域参与者的信任基础,如何让讨论在同一层面展开,以及实时控制话题不要跑偏都是主持人的本事。有点像窦文涛。关于建立讨论的基础,昨天Aki提到一种方法是共同阅读一段文本;锵锵是直接讨论一些社会热门话题以实事作为讨论的基础。这块我还没有明确思路。

我觉得我理想的社区确实只能是一个小圈子,又或者说,可以分为内圈和外圈。内圈是俱乐部本体,更多是挑选辨别入会后进行平等性的激发讨论,而外圈如要保证一定的活力和流动性就要充分吸引新人来参加,这时候用大V分享的机制就很合适,很容易在最开始吸引人注意力。而我的角色除了把这些人聚集到一块儿,还有就是记录下每个话题下大家状态的切片, 作为一个小群体状态的记录者和观察者。

原来只是单纯不喜欢大V分享类活动,理解了圈层的规律以后我更多在想如何可以让它为我所用。hanna说它发现分享沙龙的一个现象,哪怕是大v 分享类活动,活动结束留到最后一起讨论的5个人往往可以实现平等交流。所以这两种形式更多是并置中也有交集,看你怎么用。

当年WELL社区最早是斯图尔特·布兰德建立的线上社交圈子,他是那个把不同社群聚集起来的聚集者。开始是把参加黑客大会的黑客们邀请进社区;作家、记者们也都免费注册了。 另外,WELL也吸引着布兰德在新闻界、生态学届、慈善界和商务界这些与计算机科学毫不相关领域工作,志存高远的朋友。WELL就是在线的旧金山波西米亚区,把几个社群集中在一起开派对。人们一方面在讨论严肃的东西分享知识,另一方面也玩得很开心。

我发现 WELL 早期在做的时期就是民主性讨论这件事,聚集起来喜欢自给自足、对个人计算机和工具感兴趣的人,这群人是《全球概览》的盟友群。当时的亲历者说那只是一个以文本为基础的布告栏罢了,不能即时聊天,却有最好的沙龙氛围,就像在家开派对一样,人们一方面在讨论严肃的东西,分享知识,另一方面也玩得开心。而随着人越来越多,也满足从民主讨论的闭门会的核心圈层转向外围扩散,吸引被大V 吸引过来的人。随着讨论的多元,版主这个角色变得重要起来。KK说:我们都不知道我们需要版主,那是我们从未考虑过的东西,要版主干什么?这成为我们最重要工作之一:找到管理讨论的人

聚集起对的人,学会激发和管理讨论,如果想继续往民主性讨论发展,都是大功课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