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 和 Aki 聊天

简单记录下昨天和 Aki 的聊天,有几个点很有意思。

一。知识转移in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和组织形式

我跟 Aki 谈到前两天跟人聊天,谈到一个关于城市规划内容的翻译志愿者小组,这个小组日常会帮忙翻译一些文章,通过一起翻译聚在一起特别有凝聚力。他们整个群有400多人,发起人只是一个人,一个城市规划届的专业前辈,需要被翻译的文字也主要是他来提供。组内人因为一起做翻译彼此认识,提高英语和专业视野;而翻译会产出翻译作品,有溢出效应,看到的人喜欢这个独家内容,会帮忙传播。
我的总结是:翻译是一个有利己同时利他的具体的事儿。(我要找到一个这样利己利他的事儿)

Aki 给我画了个三角形的图,大意是一般最顶端都是专业人士,中间层是从业人员,底下层是爱好者。从上往下在做的是:知识转移information transformation,从下往上也在寻找可参与的event。但是这个参与的 event 需要一个标准,让大家可以知道以什么样的形式参与进来。这个把场子热起来的过程就叫 Place Making

有趣的是,我今天看柳宗跃的《工艺之道》讲起正确的工艺是秩序的工艺,它理想中的好秩序是像公社一样,里面的内容正好回应 Aki 提到的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两种路径。摘录如下:

回顾伟大的工艺时代,那里有两种相互辅佐的力量:一种是作为工匠(craftman)的民众,一种是教导他们的师父(Master artisan)。民众缺乏的,是对于美的正确的理解;个人工艺家缺乏的,是在制作上的自由。
未来个人工艺家和民众的关系,必须得像僧侣和大众信徒之间的关系,成立美的教会。在这人世间,守护神的王国的人是那些虔诚的大众信徒。寺院将圣僧们的深刻思考和信徒们的虔诚信仰结合到了一起。个人工艺家必须担任指导的任务,在民众之中建立公益之美的王国。工艺家应该从他小小的个性的世界和他独自一人的工作室中走出来,白自己投身到民众的世界中去。让孤在多中发挥作用。
未来的理念不在于个性的竞争中,而恰恰存在于个性的合作中。正确的工艺是秩序的工艺。一切都是从一个中心点扩散开来的。探究真理是僧人的义务,信仰他们是众生的义务,神明守护僧人,僧人守护民众,民众守护寺庙,寺庙守护了神明。这里有着牢固结合的秩序。人们在定下来的规矩中制作。

二。pingpong reflect 思考的交互反弹

我们谈到做内容,Aki 提到一种做对谈和交互性的文本,她把它称之为pingpong reflect (线上文本版本的圆桌派)

  • 比如每次你先写一篇文章,抛出一个话题
    – 请一个朋友对这篇文章或者话题回应,发一篇文章回来
    – 然后又把引申的或者发散的内容请另一个人
    – 再回应
    – 就像你自己只做了最初的设定 就不停的震荡在不同人中交替下去

这种互相反弹的对话内容比较灵活,而且不需要自己提前准备太多,又有交互性和即时性,而已作为自己写的平行内容的一个补充。而线上讨论的内容发展到线下,就是线下版本的圆桌派。梳理了下我现在几条内容线的内容,准备一起做
1)自己寫的单向的平行内容 | 独立推荐黄页
2)pingpong reflect 震荡交互延展的话题(可以以约稿形式)
3)可参与的内容-活动

三。非专业人士做媒体的优势

我们聊起彼此在做的事情,Aki 说我很适合做媒体,去做内容聚合。我们发现一个需求:专业艺术家有打边炉这样的媒体,但是专业艺术圈的都是要按资排辈的,永远只有头部艺术家的信息。普通文化爱好者没有精神交流的媒体平台,另外艺术从业者,还没出圈的小艺术家也没有媒体去做曝光。所以出现了断层,从专业到业余没有人去做信息传递。

Aki 另外谈到一点我做媒体的优势,就是非专业人士凭借自己的兴趣而非专业去做观察报道,不会有一个思维定势,不会直接用行业思维来看问题,离普通人更近内容更生动。她把这个过程形容为「盲人摸象」,而是自己去摸去拼凑这个象长什么样,永远是一个发现、杂糅、多角度拼贴的过程。不是专业课本里已经给你限定好思考路径了。

随手记到这里,以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