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越来越有自主性的两个月(7月和8月会爬和坐了以后自主意识飞增),但还是会依赖外界来判断自己的行为。她会被自己逗乐,同时会观察我的反应。有时她没有觉得很好笑的事,还是观察我的反应来知道要不要笑 或者好不好笑。我在大笑然后她也会跟着我一起哈哈大笑。简而言之,会看人脸色了。对外界的认知还需要妈妈这个标的物。
她对外界变得敏感还表现在她开始有分离焦虑了。
桃子的分离焦虑就是,爸爸妈妈必须同时存在。
她就像家里的哨兵,永远在检查一家人是不是整整齐齐的在一起。在妈妈怀里的时候会找爸爸在哪里,吃奶时还不忘就会一直向门外张望。看看爸爸在不在,爸爸在不在。现在爸爸没办法,在吃奶的时候都要搬个小板凳坐在边上把头顶在她身边。她一拔奶就能同时看到爸爸妈妈然后露出幸福的笑容。爸爸有时候去客厅拿杯水,她也会大叫不吃奶,爸爸随时跟她说“我在这儿呢“,她又露出一个大大的微笑心满意足的把头转回去吃奶。
随时随地寻求确认 确认爸爸妈妈都在。
爱的意思就是: 在呢 我不走
「在呢」这个词真的有魔力。
奶奶说白天我们都不在家的时候,她又回不停想去检查房里我在不在。现在吃奶也要爸爸妈妈整整齐齐,开车也是。安全座椅现在要转到斜半边,同时看到爸爸妈妈。
宝宝开始有记忆,出门会高兴和不高兴,有期盼。满足期待的时候会幸福,会撒娇,而爸爸妈妈出门不陪她的时候会生气。
昨天第一次观察到宝宝出现了分离焦虑。我跟爸爸出门去学校练车,奶奶在家带娃。出门的时候跟宝宝挥手说拜拜,她跟着我们走到门口,一脸兴奋,跟她拜拜也一脸兴奋,大概是以为我们要带她出去玩,跟着我们到门口。然后,我跟爸爸就出门了,关了大门。平时我去上班的时候宝宝都嘻嘻哈哈当没事儿人一样,昨天看到我们关门就开始哭。我在门外面就听到她的哭声。奶奶后来哄她,把她带到房里玩儿,她一直哭着要去门口找妈妈。
之前看分离焦虑的心理成因,宝宝现在知道事物具有永存性,短暂消失以后其实还在。她就会一直检查东西什么时候出现。比如吃奶的时候她看到爸爸了,后面吃奶的时候就会不停再去看爸爸在不在。如果发现还在的话符合她的预期就会很开心,但是不停检查的时候发现一直都不在就会焦虑。
下午全家一起去公园再次感受到宝宝需要确认我们在的那种强烈的安全感,我带宝宝从2楼下楼,爸爸他们从1楼去停车场。刚开始要出门玩她还笑得特别开心,从电梯出来我带宝宝一人她就有点困惑开始不笑了。在路上被绑上安全座椅以后,全程只能看到面对座椅后方的一小块视野,不知道是不是我还怕他晒着给她带了帽子,她在车上坐着坐着就开始爆哭,心理是不是觉得看不到爸爸妈妈特别委屈。从公园回程路上她也有点想哭想哭,后来我把安全座椅换了一个方向可以让她斜着看到开车的爸爸同时也能看到我她就不哭了,小孩子的安全感多么简单啊
晚上吃奶的时候宝同样就是不停在检查爸爸妈妈在不在身边,她有一种要把人凑齐的愿望,一家人都要整整齐齐的待在一起。在妈妈怀里吃奶的时候会不停找爸爸在哪里,跟爸爸或者奶奶在一起玩的时候又回不停的看着妈妈。现在抱着她的时候她会跟你四目相对,或者本来向前的奶袋突然仰起来看你。
这周正好看书看到John Bowlby提到的“安全基地”的概念:
练习阶段的婴儿仍然会回到母亲身边进行情感补充,但独立移动和探索带来的兴奋感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
母亲作为情感定位的灯塔,随着婴儿认知和运动能力的增强,婴儿能够积极地探索环境(Mahler, 1952)。新生爬行的儿童不断冒险进入世界,被探索、玩耍和学习的愿望所驱动,但会回到她的身边进行情感补充。在与母亲身体短暂分离的时期,诸如视觉共享和展示玩具、发声以及第一个单字的表达等远距离交流方式成为维持联系的手段。
年长婴儿越来越有动力去移动和探索,但仍以情感为锚点与母亲保持联系;母亲作为“情感导向的灯塔”(Mahler, 1952)。反复地,当婴儿爬离母亲一小段距离或专注于有趣的物体后,他们会回头看向母亲以分享愉悦感并获得安慰;他们常常回到母亲的膝盖上进行短暂的情感补充,然后再去玩耍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