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捏和起来,grand tour回来这一周一直盘旋这句话。
大理和景德镇去了两周。前半途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和盼盼关于结构/框架的对话。上次在深圳见面时跟她聊工作方法,她提到“大-小-大”,以小见大是她最喜欢的逻辑,从一个具体的小切口进去讨论一个深入问题,前提是你清楚小背后的那个大框架,这些洞察是在一个什么大逻辑背景下,为什么要做,小和小之间又有什么关联,这种框架有什么可以复用的地方。后来我在看人物写作课时,里面讲个体精神和时代背景之间交替的关系,也是呼应“大”和“小”大辩证关系。我当时仅仅把这当成一个内容逻辑,这一路跟盼盼聊,我发现“大-小-大”更直接是一个做策划和项目的逻辑。
当时我突然有了一种开了窍的感觉。我发现我自己缺少的正是项目上面那个大框架逻辑,那种结构意识。
回深圳把好奇心和之前在知乎阿里做的策划全都拿出来翻了一遍,好像都可以用这个审视一遍,我少有结构和框架的思维,把策划变成是创意优先,但可能到今天才能理解那些创意之上的那个逻辑是什么,那才是最重要的推导部分。做策划或者做内容,其实都是你如何思考问题。是你那个看待思考问题的逻辑方式。
毛竹之前说过我,在策划时最大的方面是一些很大的框,但是落下又是一堆碎砖块,撑不起来自己的想法,我需要建立一些阶梯。当时我可能记住了,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做。这就是我当时做策划的水平,没有结构和逻辑的思考。
我最近重新开启了一个大a4草稿本,我发现本子大了你自然就会在上面去涂涂画画框和框之间的联系。小本子太局促了,我把它延续用来做子弹笔记,大本子就在上面涂涂画画。我把曾经看到毛竹做过的项目再自己画一遍内在逻辑和框架,发现只是看别人的项目和自己亲手动手画,感觉完全不一样,接下来几天我简直想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的case,看过的好的v log,听的博客都给他们画一遍他们的策划逻辑。那天看ahalolo讲秀场的视频,听重轻的播客,我都有一种梳理他们内在策划内容逻辑的冲动,而且发现这样我好像在一切场景学习策划。
刚开dahan.io的时候,我在第一篇里写的序,“对我而言,这个 blog 是一个拾碎片的过程。”
这两年,在博客、在telegram,在笔记本里写下了不少灵感、感受、日记、笔记。我好像特别擅长且喜欢捡起生活中各种触动我的想法和点子。可是偷懒的部分是,好像把它们都揣在我的包里,他们就是我的宝贝了。但偷懒不去把捏和在一起,碎片还是碎片,好像釉和粗陶还没有烧结的时候,釉是很容易会掉的。那些碎片没有和我这个主体发生互动,我对这个世界对认识好像还是没有一个框架。
「捏和」这个词,在去景德镇上完陶瓷课以后,直接有手部身体感受。
我一直在拾碎片,现在是要把碎片捏和起来。
那些散的东西,现在凝聚起来,慢慢形成一个自己的气质和结构。
之前感受到很多碎片,也记录这些碎片。但是这些碎片没有和自己的整体感受器去碰撞,碎片没有和我的主体发生关系。很多素材已经有了,自己过往的经历,做的事情,已经有很多线索了,但需要的是用自己这个内在的感受器整合起来,让这些素材慢慢变成我的整体一部分,把这些线索的碎片梳理、捏和起来。我嘴上一直说对自己看不清,其实我的气质已经有了,差的只是「捏和」起来。
一个可视化的想象就是我捡起一块碎片,我会问它跟我当下经历和思考有什么关系,我要把它贴在我身体的哪个部位?慢慢把这些碎片建立一个自己内在的房子,丰富自己的逻辑思考框架,知道外在的发生可以和我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这个交互过程,依然它是它,我是我。就像芒果说她很少会在telegram里直接把别人的东西摘抄下来,因为那是「别人的东西」。除非这个事情和她自己的生活经历发生了碰撞,这件事她共情或者能从自己的角度吸收再说出来,她会记录这样「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或许就是一个把外在碎片和自己感受器碰撞后变成自己一部分的过程。
把自己「捏和」means夯实自己内在那个感受器,自己内在的小房子。
碎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受器去碰撞以后,能把这些火花留下来,再变成感受器的一部分。
陶瓷里还有一个说法叫「定中心」,在做陶瓷拉胚的時候,第一步的第一步是要定中心。
什么叫定中心?把一大坨陶泥稳稳摔在转盘中心。然后开动转盘,把泥巴向下压实,再向上拉起。刚开始泥巴的中心不正,转盘的速度一起来泥巴就有要飞出去的趋势。按压和上提几次之后,泥巴的中心渐渐在转盘上固定下来,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做接下来的拉胚。
学陶像是个隐喻,一切器型拉坯的开始都是定中心。
自己的中心好像也在慢慢定下,压实。
就是我找到自己的特质,我安定自己的内心。
自己内在的感应器可以立住以后,有了一套吸收外界信息的能力而不会被外界信息反噬的能力以后,就能更加从容和自己和外界的关系。就像大海说,现在看到每个陶瓷都去想想它是什么材质做的,什么结构…再回到自己的感受去想自己要做什么样的。
回到好奇心,回到自己在做的项目。
好奇心做的项目很散,大都是我临时起意做的,做项目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这次才意识到我需要去规划一个好奇心整体的逻辑框架。但是按照乌鸦的说法:一个空的地方总要先长起一些野草,才可能再去栽种一个花园。
从grand tour回来特别想真的好好打理我的好奇心花园,梳理自己的气质,把内容和行动都栽种起来。
去思考下一步要做的事情,这个前提依然是定中心,依然是把自己内在的房子捏和起来,把自己作为一个整体的感受器捏和起来。
最后,grand tour回来,从wonder模式切换到focus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