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去看了一个教育创新机构群岛做的记录片放映《把一座城市变成一所学校》,讲述把一群教育者空投到陌生的东京,以学习者的身份在一周内以小组形式自主学习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记录和反思这个在城市中学习的过程。冲着主题去的,隐隐觉得这个跟我要做的散步有什么联结。群岛提出一个概念叫“社会化学习”: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听完我想拍大腿,自己想做的事儿被别人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
先摘录一些片子的部分对我散步的启发:
如何深入一条街道?| 发现一个学习的契机,然后这个契机如何深入?
1)如果真的想要更深入的去了解,我们需要对谈,我们需要跟当地人接触,只是这样去看一看景色很难总结出背后的内核,跟普通游客走马观花的看没什么区别。我们所有在这一天有价值的信息,都是来自于跟日本人的聊天中获得的。所以我们的第二天的主题就转向,哪一个地方更有可能接触到日本人的日常。我们都没有跑远,我们设置决定就在我们的社区周边。
2)因为知识是死的,人是有生命力的。散步的时候如何能够感到生命力?与人交流的时候感到街道的活力。
3)增加互动的部分,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在路上的时间压缩一点,哪怕我们连地铁都不坐,就明天一天都待在这个社区,其实都是可以有收获,学习无处不在。美无界组一天都没有离开这条老街,不应该把目标定得太大,单一小的就可以做,先从周边访谈起。如何从外在部分深入到内在的部分?内在这些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是怎么想的?
4)看到问题,追问,就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观察到一个现象,就去对它提问,通过提问慢慢一层层剥开下去就会发现心东西。比如为什么日本的门这么矮,是以前的神庙?回来以后又去查资料,发现古代是要根据门的大小收税,一个小现象就打开了学习的讨论可能性。
5)我们会发现,在街上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兴趣的点。留出20分钟时间,我们所有人对于这个街道去走一遍,先迅速分散去看多走走,去看一看你对什么事最感兴趣的那我们每一个人提出感兴趣的点之后,我们选出三个我们觉得值得采访的,而且也满足了大家整体去看看,满足自己的兴趣需求。比如我们觉得这个土豆先生特别有意思,我们对这个土豆先生做采访,了解他是如何做这个工作的,了解背后的支持系统,了解他的生活方式。
6)过程中都可以学,不是只有我学到主题相关的东西才叫(学到)东西。而是这个过程中的互动每一个都是学习点,比如我们组有张力了,大家因为争执没有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这个点你能不能也作为学习点呢?
怎么在生活的场域里去找到学习的素材?/如何在真实场景中学会学习?
总结片子的经验是:「以人为核心来学习」大家的学习一开始是停留在知识层面的,但后面我发现是感受和链接打动人,而不是知识层面的知道打动人;「以问题来导向来学习」看到问题,追问,就是一次学习的机会。生活中的任何发生都可以变成一个学习的契机,关键是看见这个发生以后你怎么提问,你怎么对待它?我自己的看完片子最大的一个感受是,关键是你要创造这种多样化的接触,接触的过程,这就是增加学习的触点,只要增加接触的过程一定会转化为学习比在家封闭着好,任何的过程都有可能变成学习的机会。(这点颇为让我想起我劝94多出门接触男生,只有接触了才有可能转化为男朋友)
纪录片的最后一段是这样的:“学习有可能来自于一次张力,也可能始于一次意外的发现,它既可以发生在博物馆,也可以发生在居酒屋,它从倾听中来,在信任中萌芽,它从不畏惧错误,因为总会在反思中成长。它会深度卷入每一个人,也因为每一个人的参与而越发强大。它没有公式可循,却经常与一句奇妙的咒语有关,就是add on。无论未来如何改变,学习总是关于人的链接与成长。“
是对生活的过程好奇,随时提问,
学习是在过程中发生的
是随时随地发生的
你能看到问题,追问,就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我想用最近看陈虻回忆录里的一段回应如何在真实的生活场景里学习:
你不要把生活中的发生,当成你的障碍,而是永远去研究它的发生本身。只要它发生了,你就要研究它的价值,分析它的价值所在,而不是说要改变这种情况。怎么样去认识生活的发生,理解生活的发生,以什么态度面对生活的发生,这是纪实影像创作者的一个立场和一个原则。
如果你的兴趣不在于论证什么,而在于去了解生活中的一切发生,关注这个事件的本身,它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它的细节是怎样的,它的过程是怎样的,事件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是怎样的,当你对于这个事实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过程做进一步追究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眼前出现的每一个题材都值得拍摄,都有新意。
最后回到散步,我一直不满意的深度不足,或者走马观花,我觉得是缺少跟人的链接,因此观察到的细节和信息量不足,同时缺少对细节的层层追问,因此停留在表面。我的散步卡片啊…又要拖稿了(
且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