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事情是怎么建构的

走出脑子里的想象

写一篇欠了一周的日记,上周是信息浓度和情感浓度很大的一周。

先是在广州见了些不同状态的朋友,有启发和冲击。住在小洲村刺纸的工作室。跟逸飞聊天,我听他讲首先感兴趣的是刺纸的生产方式,他说每期选题都不是提前预设好的,可能是生活中某个事件发生或者朋友的兴趣,然后他们就决定展开研究和征稿,在日常随机的状态里生成很多项目的想法。我想到陈虻之前说“不要错过在任何一个“事实”和“情境”中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借此拓宽自己的认识。”刺纸以一种很自然的方式做到了。我更感兴趣的是逸飞从一个版画艺术家怎么变成一个编辑和策划者的角色,他看上去话不多,但是有把事情张罗到一起的能力。他不是那种只顾着自己创作的证明自己的人,相反,他对自己的价值非常笃定,眼睛放到更大的对社会的改变上,他对全局有非常清醒的判断:“画家现在有点像是那种奥运会选手,他从贫民窟里面出来,然后然后他磨炼他的技艺,最后他成为了大师,然后但是他其实在这个行业里面,他是一个底层的,包括这个奥运会你看到那些冠军出来,但是他背后的利益集团还是大资本跟国家这种层面的东西嘛,我觉得那我就肯定不甘心当一个那个这样的一个奥运选手,但是我也不想去变成资本跟国家的那个追随者,因为在爬上最高的那那个位置之前,甚至是爬上那个之后,都必须还是一个这个系统里面的螺丝钉,那我也不愿意成为这样的东西,那能怎么办?那就只有只有重新开启一个新的游戏规则,那这个游戏规则要怎么运转下去?那我要知道这个社会它是怎么运转的,然后找到不同的空隙。“

“我觉得我我不会给老板打工,我要就是给自己打工,老板应该给我打工。因为我觉得那种公司他肯定少不了就是要从他的员工身上去榨取剩余价值嘛,那我自己如果能把自己的价值最大化,然后自己受益的话,那我何必要去把价值让给别人?”。我问他这种自信从哪里来?他说这个自信是来自于先观察,然后有把握了,就是看不同人状态,然后我再去做回应。我对他的看问题的眼界,以及如何把不同事情串联起来的非常感兴趣。在我看来,他脑子里存着某一个他自己建造的远景,任何事情都能被这个东西连接起来。非常厉害,回头要专门写写他。

跟另外一个做基督徒同志社群的约书亚空间聊天,他说他们的主要活动是电影放映,每一次电影都是一次自我教育。我惊讶于他对这件事情的定位。我原来一直都觉得成年人自我教育这个事情我挺想做,但是我才意识到社群本身就是这一个过程,首先人的多样性就能带来互相之间彼此教育,其次借助电影书籍这种东西,大家共同进入这个语境,每放一次其实都是对一个议题的深入理解和讨论,

周中借着要跟鲍勃做散步分享和写文书回顾自己的前半生和近期做的事情,想理出一个来龙去脉来。这种自我剖析的威力带来的冲击同样不小。

当我重新去看自己之前每一份工作当时自己的状态,重新理解自己是怎么想的,自己当时在乎什么,讨厌什么,我意识到我之前不会用一种建构的思想去看待自己的生活。我缺少那种全局意识,去观察我身边的事情是怎么组合起来的。比如很有意思的是我去看我之前老板的OKR,我才会意识到整个team是怎么样组装运转的,我之前完全不会去关心其他人的工作。也就是说,你不知道你自己在整个全局里的位置,你也不知道你跟别人可以怎么互动,不明白外面的事情发生是就不明白如何能与自己建立关系。

我想到前两天看的《叙事疗法》,人是通过叙事的方式给自己的日常行为赋予意义。我之前好像从来没有这样串联过自己的生活。我怎么描述我自己的故事?我自己的生活叙事是怎么建构起来的。我可以怎么去建构我身边的事物?

我又想起之前做市场策划,猫助对我的教训:把局势想清楚,做出自己的判断。你先把自己想要的大方向大概想清楚放在心里、就是存在心里。当你有心以后,就会像磁铁一样慢慢把你想要的东西吸到你身边来,其实就是你有方向以后,身边的事物不再是无意义的了。

对我之前来说,好像没有一个远景这样拉着我,因此对局势也毫不关心,更谈不上什么布局。简单来说还是懒,不想为自己规划。但现在自己真正闲下来好像不一样了,我想把身边各种人和事串联起来,长出一只眼来观察自己,也重新长出兴趣了解事情是怎么建构起来的。

不过对我来说,可能更重要的是要像逸飞说的,走出自己的想象:“这种组合可能不是想出来的,它是做出来的,就是你做了 a,然后然后你这个时候试试把 b 放进去会怎么样?然后发现可以,然后你再加一个什么东西进去看看,所以我刚才说这些都是就我一开始肯定不知道我要做这些事情,我之前做了一件事情,然后我试试这个放进去组合一下,看一下什么感觉,然后再试一个试一下跟另外一个东西组合一下什么感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