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把《江城》完完整整看完以后,本来想简单摘录下里面的段落作为读书笔记,我对何伟在成都泡茶馆学汉语的经历尤其感兴趣,里面有不少田野调查的方式。读完重新翻到最前面,我发现何伟有一段独白记述了写作这本书的故事,一开始读的时候很快把它跳过了。
我还是一如即往的对人本身感兴趣,是什么让他可以写出这样的作品呢?我感觉何伟眼睛就像摄像机,他尤其能记录各种细节。他把他写作的方法在前沿里写道:
“我还没有成熟到写一本书,那时我也没有真正的材料。但我确实做了很多笔记。这是我处理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方式。我会写我在校园里的经历或与人的相遇,但只是以日记的形式。我在涪陵生活和教书期间,做了大量翔实的笔记。这段经历相当充实,也相当具有挑战性。我常感觉到应接不暇、不知所措,而写日记则大有毗益。到了晚上,我常常会一坐下来就写上好几个小时,力图把我身边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追溯一遍。我从学生的作业里摘抄出一个个片段,把城里发生的种种事件记录下来。我还记下了学习汉语的整个经历。总共算起来,我做了好几百页的笔记。
当我翻阅日记中的所有笔记时,我意识到,“我这里真的有很多东西。” 但我也可以看到我需要的东西:更详细的景观描述,以及对社区和城市的更深入观察。“我给大学时的写作老师发了一封邮件,说我想当一名驻华记者,他随即给我回了一封长信。在信里他写道:“涪陵就是故事本身。涪陵是一本书。我觉得你应该定下心来写一本书,刻不容缓,要么从这暑假开始,要么等你的两年服务期一结束就开始,就写你自己的故事···· 只需以书信形式写上六七万字,就会是一本有意思的书。”
经历,创造经历的过程
“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大学英语硕士。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更从布拉格出发,由水路两路横穿俄国、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从此开启了他的旅游文学写作之路。”何伟在创造自己的人生经历上一直都很主动。江城这次契机是他主动参加中美和平队,参与到这个涪陵这个小城的日常生活里,依然是他主动创造经历的过程,主动寻找可以书写的对象。
“无数个下午,我什么事情也不做,只是手拿着一张报纸,坐在某个茶馆里,无论谁过来,都和他交谈一番。这也成了我旅途中的一种惯例,每新到一个城市,我都会找一个公园,或者别的什么地方,然后坐下来读点东西,直到某个当地人愿意停下脚步跟我闲聊一番。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需要准时出现而已——-我拿着书坐在茶馆里,任何一个从我身边走过的人都会停下脚步,看看这外国人在读什么东西。我们就这样交谈起来,如果相谈甚欢的话,会持续三十分钟,别的人又会停下脚步。我会在那里呆上三个小时,只要茶杯里的水凉了下来,几个女孩子便会给我倒满。期间,我可能已经和十几个人交谈过了。整座城市都在叫我说汉语。你要允许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我不会期望能够控制所有的形势,我也不能老是怀疑别人的用意,我终于认可了一点,只要我顺其自然,事情总也错不了。”
何伟是川大的写作课上还分享过他读中学时的故事,地方上兴起摩门教,因为一夫多妻制等教义,引发很多争议。为了真正了解他们到底是什么,他跟着信摩门教的同学去传教,穿着和同学一模一样的摩门教服装,挨家挨户地敲门。他强调服装很重要,如果他穿的是平常的衣服,不会感受到人们对摩门教的态度。他建议大家可以穿成农民的样子,去试试看别人会用什么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你。
反刍,理解你的经历
创造经历的过程后,是反刍的过程, 他把身边经历的一切都当作他写作的素材,他写的中国三部曲,从身边的底层人展开人际网,学习语言时引申到国民性和文化,开车寻路扩大素材范围。无论是学生的日记、开车寻路的经历、他学汉语的经历都被作为素材。我感觉他有一个反刍的胃,日常生活被反思,被记录,将细节串联起来一些更宏大的东西。旅游+英语学习+主动选择做的事情+从各种方面观察,我发现开始写作以后,好像每一段经历都可以被充分的利用。原来写作可以逼得你去记录和思考,很厉害。
何伟选择的工作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人,听到不同的声音:做老师、记者、他会创造各种机会跟不同人搭讪聊天。对我来说一个很大的启发是:
- 如何创造丰富经历
- 你如何理解你身边正在经历的经历
- 你如何去思考 把它跟其他图景串联在一起
后面我再看疫情期间何伟为纽约客写的中国隔离的文章,看他在什么角度进行观察,也很有意思。我发现同样是经历,但是别人就能对经历产生那样的反思或者延展开来的思考。同样都经历了疫情,我可能只是看看新闻,但是他能从自己出发,把日记或者这种细节的图景反思出一个角度来。包括我今天看方可成的的newsletter,写奥运会的思考。我明明昨天晚上也看了一晚上奥运会的,我们有同样的经历,可是我没有反刍或者去思考,或者有这个去思考的意识。
写下来,就是自己在创造自己的叙述。你对周围时代的叙述,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的叙述。这种叙述是你自己反刍经历得到的思考,使每个人不同。你如何你理解你当下的生活?写作当然只是工具,但是这工具鞭策你离自己的生活更近一些。
建立你自己的练习机制
我的意思是你经历了很多,但你没有感觉。你没有真的去思考你所经历的是什么,它们又何什么有关。说到这个我又想到最近一直在关注的草场地,草场地的记录者们用影像记录自己的村子,写自己的个人自传以此理解自己的生活。我特别喜欢它们每周三线上的讨论,每个人把自己的作品抽取一个片段,大家互相讨论提意见。每周五则放一个人的完整纪录片,大家依然是互相给反馈。周日则是线上瑜伽和读书会。每周如此,每周的routine逼着每个人要去记录点什么,要去正视自己的作品。
我意识到我现在是缺少一个生活里练习机制的,这种对生活的记录,反思和理解它需要日常练习。Sarah他们要开店也已经开了快闪作为练习,何伟写日记作为练习,bob用每两周一次的解散派对作为练习,连苏炳添跑步都把跑步笔记作为练习最后写了论文,amazing。我感觉这是自己主动给自己建构的一个生活过程,就像是搭脚手架,没有这样的架子和练习是建不起这个楼的。
我曾经是把写公众号作为练习,最近好像也没有什么成体系的写作项目,考完雅思以后整个人是松掉的。我觉得我需要重新把我的生活秩序建立起来,生活秩序就包含我的日常练习,我想怎么构建自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需要靠什么练习来日积月累的沉淀,变成创造经历-反刍经历-理解周围人和事的loop。你想要的事情真的是在每一天的练习之间。
另一方面,回到何伟的经历,是他选择的经历让他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我在想自己出去读书也是在创造自己的经历,排列组合我喜欢的东西,我要创造什么样的经历去让自己经历和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