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定海桥的书韵转了一圈,简单记录下今天聊到的部分:
- 我最喜欢定海桥的部分是他是一个流动的网络。没有谁一定要求你怎么样,这就是一个关系网络,大家互相提供情感支撑。这个松散的组织变成了我的一个价值支撑,因为在工作和生活中得不到精神上的满足,有一定的匮乏感,就会有情感和价值上的匮乏感。
- 核心社员有13人,公摊房租。有不同的角色,社员(主办活动),还有观察员(更多是各个领域的前辈,提供建议和关心)。除了核心成员还有很多外围的相关圈子。这种关系对我来说就像一种亲密关系,对我来说像是一个家庭的补充。
- 定海桥把很多圈子联系起来,建筑的,城市,人类学的,他是有多重面貌的。但是这个不是一开始就定好的,这个面貌也是慢慢长出来的,是来这里的人赋予它的,慢慢就吸引了更多这样的人。
- 我的作品产出,都是跟亲密的朋友交流出来的,我会把自己放在一个这样的环境里,去找人产出这样的内容。自己给自己设定这样的流动环境,就会有很多新的想法。我们的召集人这两年的作品不是书面的,他的产出就是跟人交往,就是他跟朋友们的谈话。
- 关于共治的机制:具体的共治机制参考:《定海桥互助社共治计划》。包括:租金的分摊/社员的进退/共治大会/观察员机制等。
- 现在会从「关系」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一切创造都是从关系中产生的,所以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你和两三个人在尝试建立这种比较深入的关系。我们用的term叫「共同工作」。人和人相识,通过一起做一件事情来加深这种信任感。
- 大家是用工作组的方式聚在一起。这个工作组是流动的,我们有一个大群,从大群里又分出好多个工作组。只要我对某个话题感兴趣,你也对某个话题感兴趣,只要几个人自发的兴趣能凑到一快,我们就可以单独拉群再去一起讨论学习。工作组可以是基于一次短期活动,也可以是一次长期项目。一起去做事。「我自己的期待是 我完全信任这个小小群的创造&连接能力 所以围绕“一个滋养的社群是如何生长出来的”,这里可以有一些交流、共同书写等等~」基于对共同话题的感兴趣,大家一起做点事情,从而产生进一步的互动和学习。这种流动的工作组又可以满足跟不同人激发不同的兴趣点。
- 《关系性存在》这本书是将关系过程的重要性,以取代人们长期以来对个体和共同体的过度关注。过于自我和过于集体的选择,都会把个人给吞噬掉,如何在一种流动的自发的关系中得到滋养。
- 大家在这里更多得到的是一种情感的支撑。大家做事更多是一种比较放松的状态,不想赚钱没有明确的目的回报的要求,可以保护自己的能量,累了不想做的时候就随时可以不做,尊重彼此当下的状态,不会一直push自己逼自己一定要怎样。
- 《致我们的朋友》:写作本身是虚荣的,除非它为朋友而写。(更新公众号到底是为了什么?当你想去塑造一个你的形象,你可能就会有压力,而不是真正的表达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