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看完韩国综艺的金牌制作人罗英石的自传,就一直想好好研究一下韩国综艺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以及它是怎么做策划的,为什么做得这么好。我发现当我拿到一命题的时候,我总是不知道要怎么样发散和多元的思考它,我的信息搜集能力也是出了名的弱。所以近期听了很多信息杂糅的播客以后,我想试试以此命题来练习下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
我给阿坤打电话求助,他给我发了「理性思维」的 Wiki 解释页面,又给我发了「Google 高级搜索技巧」和「为什么博士叫 PhD」的页面。好吧,我承认,但是我还是不知道怎么理性思考啊。他说:我听你的问题,在多样辩证思考问题前,你好像首先要解决的是信息搜集问题。找到足够相关的信息,再去找串起来找到新角度的路径。不过,你要先知道自己要搜集什么,也就是搞清楚自己不知道什么。如何提问呢?这就涉及到思维模型问题。
说得非常玄乎,晚上我俩就韩国综艺问题想互相看下彼此的思维路径。我提出我的假设和观点,希望他直截了当的给我讨论,他老是 challenge 我的思路,结果还没进行30分钟,我俩就开始大打出手和大吵大闹,然后我生气得把他手机摔了。第一次思维碰撞就此戛然而止。过了两小时我俩赌气的情绪安抚下来才终于建设性地讨论了一丢丢:没有啥固定的思维模型,大概有的是针对问题一层层抽丝拨茧。每一层针对时间和空间做类比发散,然后不停提问自己为什么的这个过程。
今天早上来得路上听一本关于做西餐的书叫《厨艺的常识-理论、方法与实践》。20个下厨的技巧,第一个居然是思考:这本书探讨食物的本质和烹调的原理。一切烹饪之事都基于一套基本技法,你是否就只是照着指示做?这样烹饪是行不通的。烹饪是无数细微的连串行动,结果根据无数变量而来。你能想到的最简单菜色是什么?就说黄油吐司好了。你可以为它写出一份完美的食谱吗?
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切面都可以切入去思考背后的原理。「我们对这些古老技术已经由刚开始的惊叹转变为现在的熟视无睹,不变的是对这些技术背后科学原理的无知。昨天的巫术化为今天的日常,而今天的巫术又重新占据我们的注意力」。于是,我决定今天自己再试试,重磅推出!!
研究罗PD为代表的韩国综艺是如何运作和发展起来的。
综艺是一个很好的做人的反应研究的实验田。不仅是参与者的反应,也是作为参与的观众的反应。因为综艺节目就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媒介,我想理解综艺应该对理解社群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刚好看了罗 PD 的自传,对这个问题又有了更直观的认知,大致展示下今天一天的思考发散和信息收集的劳动成果。我的思维发散路径以及信息收集渠道大概是这样的:
- 宏观层面
- 韩国综艺的历史发展路径/韩国政治、经济的同期发展
- 韩国娱乐圈现状,韩剧、韩国电影和韩国综艺的对比(资料搜集:腾讯娱乐「贵圈」深度系列报道)
- 韩国综艺跟日本、美国综艺的对比及学习模仿的经验(资料搜集未齐)
- 韩国综艺与中国综艺的对比(资料搜集:国金证券研究报告)
- 韩国综艺现状:综艺排名、导演排名,行业现状等 (信息搜集:散状网页)
- 韩国综艺制作运作模式:公司/制作模式/人员分工等(资料搜集:腾讯娱乐「贵圈」深度系列报道)
- 微观层面
- 韩国综艺创造力的来源,策划和制作的过程(资料搜集:《韩国综艺节目如何讲故事》)
- 编剧/导演当事人采访 业内真实经历 (资料搜集:罗 PD 自传《反正竞赛还很长》)
搜集信息的时候我就明显感受到缺乏体系性。好在有几本书和系列报道给我提供了比较翔实的信息。下次遇到一个问题,先去找相关的书感觉是最开始系统化和节省时间了解一个问题的方法。另外这次发现证券公司的一些报告也很好用。书+研究报告+系列深度采访是我 get 到的信息搜集方法。
最后根据以上粗浅的资料整理和收集说说韩国综艺在策划上打动我的点在哪里吧。罗PD团队会议室的小白板上每天都写满东西擦掉再写,但是有一句话永远会留在白板上,那句话就是——人是最重要的资产。罗PD的团队说,一般会在书籍跟网络还有身边的人身上寻找灵感。他的创意基本上都是取材与身边的人与事物,听身边的人发生的大小事从而从中获得灵感。他每天会列出非常非常普通的问题例如“最近过的怎么样”“有没有好吃的东西”,从中得知最近大家都在关心什么在做什么。罗 PD 总结之为:我学到一种创作模式,就是每天累积许多人的人生故事,再将这些故事转化成节目中的笑声。
而我一开始预设想最想要学习的综艺里游戏的设置,发现实际并没有那个传说中的“游戏库”,游戏都是根据现场和节目的表现创意出来的。韩综最依赖的居然是故事创作,编剧通过策划和脚本设计传递故事化内容的过程。从过去主张冒险和挑战,创造遥不可及的梦想,到现在专注于做日常生活的生活指南,韩综“在寻常中追求新意”,更关注人,将明星和艺人也还原到真实的人。从日常中提炼娱乐性,了不起哦。